京财时报

节日像被复制粘贴 63.1%受访者感到“过节疲劳”

http://www.jingcsb.com/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7-03-29 16:17:06

节日像被复制粘贴 63.1%受访者感到“过节疲劳”

漫画:罗琪

  “双11”、“双12”、圣诞节、春节、情人节、“女王节”……如今,伴随着购物、聚餐和红包,一个又一个节日像是被“复制粘贴”一样成了相同的模式,不少人产生了“过节疲劳”。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3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3.1%的受访者感到“过节疲劳”,朋友聚会、聚餐(72.9%)和商家促销、疯狂购物(64.2%)被指为最常见的节日“套路”,64.2%的受访者会通过合理安排聚会等活动、留出休息时间来缓解过节疲劳。

  受访者中,00后占1.0%, 90后占20.0%,80后占53.7%,70后占19.2%,60后占5.3%,50后占0.6%。

  63.1%受访者感到“过节疲劳”

  28岁的北京某信息技术公司职员李晓璐非常看重节日的文化气息,常盼着能在过节期间回家团聚,现在面对各种过节“套路”,多少有点“审美疲劳”,“虽然趁着商场打折时‘血拼’也挺过瘾,但诸多节日千篇一律,挺无聊的”。

  23岁的成都某文化传媒公司员工高煜菲(化名)最喜欢春节、端午节这类传统的节日,“诸如白色情人节、双11、双12等新兴节日,则感觉有满满的‘套路’,让人忍不住花钱”。每逢节日高煜菲通常会去市区逛街,有时也会约朋友一块儿吃饭、看电影。

  39岁的河北省某行政机关职员李红振,过节时一般都会和妻子、孩子一起回家看双方的老人,有时间的话带老人、孩子一起出去游玩。“但每逢节日,购物欲望确实比平时强一些”。

  如今的节日都有哪些“套路”?朋友聚会、聚餐(72.9%)和商家促销、疯狂购物(64.2%)被指最常见。其他还有:相互发红包(57.4%),通过短信、微信等群发祝福(45.0%)。面对这些“套路”,63.1%的受访者感到“过节疲劳”,20.7%的受访者没有。

  在各类节日中,最受欢迎的是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有71.6%的受访者选择。其他依次为:国际性节日,如三八妇女节、劳动节(38.1%);西方节日,如圣诞节、复活节(35.0%);新兴节日,如“双11”、男生节、女生节(19.4%)。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周亚平认为,时代在发展,各种节假日的功能也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最明显的特点是节假日的文化功能淡化,人们更注重满足物质需求。过节方式也逐渐庸俗化、便利化、同质化,仿佛除了购物、聚餐、发红包,人们已经很难找到合适的过节方式或有纪念意义的表达,这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和对大社会环境的变通与妥协。

  58.6%受访者认为“过节疲劳”的原因是应酬过多,休息不足

  在李红振看来,年轻人平时光顾着工作学习,节假日才有时间与朋友们沟通感情,但过节本来是为了放松,结果人们走亲访友、购物聚餐,反倒更加疲劳,产生了新的压力。

  在导致“过节疲劳”的原因上,58.6%的受访者认为是应酬过多,休息不足。其他原因还有:公共场所人多拥挤、交通不便(52.0%),节日中诸多“仪式”反而更费心思(46.4%),花费过大(42.8%),过节活动单一乏味(32.3%)和节日失去本身的文化意义(27.9%)等。

  谈到节日变“购物节”,周亚平认为,首先,国人对于精神消费的意愿较低,大部分人不知该如何更有质量地过节;其次,每逢节假日,人流量、车流量暴增,交通问题极大降低了人们的出行意愿,最终选择在家购物来感受节日气氛;第三,网购迅速发展,各种节假日被商家当作噱头营销,并逐渐获得人们的认同,使得节假日越来越像“购物节”。“这些过节‘套路’在削减节日意义的同时,也使人们疲于应付而没有真正利用起节日时间,放松、狂欢的思想在年轻人的心里扎了根,不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57.2%受访者会有选择地过节,不盲目跟风

  高煜菲认为,要辩证地看过节消费的问题。“一则拉动消费,二则购物确实让人身心愉悦”。但她也建议,要量力而行,合理安排过节活动。“不能盲目地跟着别人什么节都过,那些很有传统文化底蕴的节日更值得我们好好过”。

  “节日的流入与流出是一种正常的文化交流现象。人们对传统节日审美疲劳,迫切需要新兴事物的刺激,外来节日和新兴节日有新奇的过节方式、有趣的节日内容、活泼的情感表达,自然受到欢迎。”周亚平认为,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不仅是一个节日存在的理由,更是其不断发展并受到更多人认同的基础,因此节日的文化内涵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产生新的内容。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京财时报(www.jingcsb.com)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联系邮箱:xinxifankuui@163.com

热文推荐

首页 | 新闻 | 财经 | 房产 | 娱乐 | 旅游 | 时尚 | 生活 | 科技 | 健康 | 汽车 | 教育 | 今日北京 | 电子报

Copyright © 2008-2016 备案号:京ICP备09109218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90845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20080118
关于同意京财时报设立互联网站并提供新闻信息服务的批复

友情链接: 大粤日报 时尚周刊 京晨晚报 投资观察界 新讯网 西北商报网 万亿财富网 中国投资界 新尧网 中国证券期货 广东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