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财时报

促进健康福祉惠及全民

http://www.jingcsb.com/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1-15 10:26:20

  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并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

  当前,建设“健康中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不仅需要政府的全新智慧和策略,而且需要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不仅关注身体健康,而且重视心理健康;不仅致力于发展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与大健康产业,而且致力于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参与全球健康治理。

  中国工程院高度重视全民健康与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于2014年6月启动了“我国全民健康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组织了来自两院的83位院士、近百位国家相关部委的管理干部和近千位学术界、产业界的专家参与,系统研究了卫生立法、资源配置、医学研究、疾病防控、中医发展、人才培养、健康管理、健康服务等方面的发展战略,取得了一批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

  “健康中国”不是“看病中国”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健康的理念也不断更新。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最新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精神与社会环境适应的完好状态”。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是个人全面发展,享受生活、学习、工作和关爱他人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创新的决定性资源、动力和保障,也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全民健康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在全球大约经历了50-70年才出现的公共卫生新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前20年就完整地重演了一遍,且在近些年有愈演愈烈之势。

  因“吃得过多,运动过少”,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比例大幅攀升,已占到总人口的约三分之一,儿童所占的比例更高,肥胖人口居全球第一位,由此引发的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精神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的患病人数已居全球之首,接近美国和俄罗斯的总人口。由于慢性病患者或慢性病前期人群数量庞大,已成为“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根源。2015年4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2015)报告》显示,慢性病引起的死亡人数已占到全国死亡总人数的86.6%,占总疾病负担的近70%,成为我国居民因病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

  我国慢性病人数“井喷”的局面使得患者看病、治病的需求与日俱增,极大地加重了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医疗负担。然而,由于观念的落伍和体制的限制,长期以来,对于全民健康问题,政府和社会都死抱“救治”模式不放。政府主导多年的医疗改革无论从政策导向上,还是具体措施上,过分强调医疗机构在促进全民健康中的作用,弱化了民众作为健康促进的责任主体作用。政府的巨大投入和努力换回的却是无休止的社会诟病。此外,我国的医疗资源配置在最初是按区划的行政级别进行设计。长期以来,由于过于强调按行政级别配置医疗资源,导致医疗资源的配置严重不平衡,城乡间、区域间的医疗资源差距不断加大,优质医疗资源大都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聚集,基层医疗力量逐年萎缩,小病养成大病、小病患者扎堆三甲医院的情况比比皆是,进一步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困境。

  要改变目前我国全民健康所面临的窘迫局面应对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就必须从民族存亡的高度,重新审视和规划全民健康促进,尽快把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重心从疾病救治模式向防控模式转移,努力减少患病人数,延缓患者病程,否则“看病难,看病贵”的困局将永远不能破解。

  全民健康和医药卫生事业的统领模式急需调整

  慢性病攀升和蔓延造成的负担和威胁不但危及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安全,也成为全球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批准采取可以促进世界更公正、更清洁、更环保和更繁荣的一系列措施,并清晰地阐释了健康与发展之间的重要关系,明确全民健康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慢性病造成的全球负担和威胁是当前全球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与传染病相比,慢性病成因更加复杂,社会危害巨大,防控任务更为艰巨,对其防控和干预涉及到生态环境、医疗卫生、农业、食品加工业、交通、通信等行业的各个环节,需要政府做出强有力的决断。应对慢性病等挑战已不仅仅是医学或公共卫生问题,还是一个发展问题、一个政治问题,远非传统的卫生系统力所能及。只是卫生部门单打独斗,不能保护儿童不受不健康食品和饮料的营销行为影响,无法说服各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亦无法让工业化食品生产商减少抗生素的大规模使用。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京财时报(www.jingcsb.com)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联系邮箱:xinxifankuui@163.com

热文推荐

首页 | 新闻 | 财经 | 房产 | 娱乐 | 旅游 | 时尚 | 生活 | 科技 | 健康 | 汽车 | 教育 | 今日北京 | 电子报

Copyright © 2008-2016 备案号:京ICP备09109218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90845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20080118
关于同意京财时报设立互联网站并提供新闻信息服务的批复

友情链接: 大粤日报 时尚周刊 京晨晚报 投资观察界 新讯网 西北商报网 万亿财富网 中国投资界 新尧网 中国证券期货 广东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