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财时报

耶伦本周正式挥别美联储:盘点“鸽派主席”这四年

http://www.jingcsb.com/ 来源:第一财经APP 发布时间:2018-02-01 22:05:30

北京时间周四(2月1日)凌晨3点,美联储公布利率决议,维持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1.25~1.5%不变。各界对此此会议的关注度不高,市场亦波澜不惊。但很少有人注意到,美联储主席耶伦本周六就要正式离开美联储了。

耶伦是为数不多的没能连任的美联储主席,尽管仅执掌美联储4年,但她实则已经在美联储工作了14年。在其前任伯南克(2006~2014)任期内,耶伦是QE(量化宽松)政策最积极的拥护者。耶伦尤其关心劳动力市场,在美联储内部的各种质疑声和市场的不解下,她坚持缓慢加息,因为她相信,在严重的金融危机后,莽撞地结束刺激政策会阻碍经济扩张。同时,她也强调了中性利率下降,因此美联储加息的空间并没有往年那么大。四年后,事实证明了,通胀并没有因此超调,美国经济也在持续扩张之中。

渣打银行宏观经济首席经济学家马德威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尽管失业率创下历史新低,但耶伦之所以坚持缓慢加息,是因为劳动参与率仍然很低、疲软程度还很高,很多人还在做低生产率的工作,有些则彻底退出就业大军。如果以与2000年一样的劳动参与率计算,现在的失业率应该是8%而不是4.1%。”

耶伦的接班人鲍威尔将在下周一正式宣誓就职,市场预计美联储今年将加息三次。“我在美联储时曾与鲍威尔一起工作,他十分睿智,也是中立派(centralist),与美国经济和货币政策的看法与耶伦相近。” 瑞银首席经济学家Seth Carpenter告诉记者。

排众议、坚持缓慢加息

伯南克在金融危机后推出了史无前例的资产购买计划——QE,即将短端利率维持在0附近,并通过购买债券来使得长端利率维持在低位,以此来推动就业和增长。三轮QE后,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从不到1万亿美元迅速扩张到4.5万亿美元。在2010~2014年担任副主席期间,耶伦是非常规货币政策最积极的支持者之一。

2015年12月,美联储终于启动了金融危机后的第一次加息,至今加息4次。在2015年初时,美联储预计那年加息4次,然而由于各方面经济情况的意外,加息计划被一推再推,这也是耶伦坚持的做法。

以“后见之明”看来,耶伦任内缓慢加息可能是对美国经济最大的贡献之一。当然,这一举动几年前曾受到市场的极大争议,持续宽松或导致通胀攀升和资产泡沫积累则是两大主要担忧。

根据一份会议纪要,美联储内部人员对于资产购买计划进行过激烈的争论,但耶伦始终认为,相比于上述两种担忧,无法积极推动失业率下降而导致的潜在经济、人员成本则更为严重。

其实,在2014年和2015年,美联储加息的压力开始积聚,“市场对于加息已经十分焦虑,有很强烈的加息预期。”达拉斯联储主席卡普兰(Robert Kaplan)表示。但耶伦在劳动力市场的深入研究也让她坚信,虽然整体失业率很低,但是其他指标显示劳动力市场的疲软程度还很高,例如希望获得全职工作的零时工比例仍很高,还有一部分人退出了求职大军。

“尽管这种坚持在现在看来不言自明,但在当时来说这个提议是非常受到争议的,尤其是2014和2015年。”塔鲁洛(Daniel Tarullo)表示。他在2009年~2017年4月期间担任美联储理事。

哪怕事到如今,不少经济学家仍然认为,美国薪资增速未来仍不会很快上升,因此美联储可能无法激进加息。

马德威对记者分析称,原因有很多, 1)劳动参与率仍然很低,如果以与2000年一样的劳动参与率计算,现在的失业率应该是8%而不是4.1%; 2) 生产率仍较低, 如果没有生产率增长,薪资增速很难提升;3)人口老龄化这一长期趋势也拉低了薪资增速;4)科技进步导致物价通缩、也取代部分就业,对薪资增速产生了结构性影响。

呼吁关注中性利率下降

也有不少经济学家对记者表示,除了对劳动力市场的关注,耶伦的另一大贡献是,她始终呼吁各界关注中性利率(neutral rate)下降,这对美联储此后坚持缓慢加息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之所以此前要加息,是因为美联储希望利率最终升至与美国经济稳健增长、实现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两大目标相符的水平。这样的利率水平既不会对经济产生刺激作用,也不会抑制经济增长,而是保持恰到好处的中性,美联储称之为 “长期中性利率”。

在耶伦新官上任时,几乎所有美联储官员都认为,利率最终一定会回归到危机前的平均水平4%。但在耶伦任期内,美联储将中性利率调降到了2.8%左右。上世纪90年代,美联储对中性利率的关注很少,并认为其始终在4%左右。直到耶伦上任后,中性利率才引发了各界关注。相关数据显示,在2017年,中性利率在美联储讲话和声明中占了20%。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京财时报(www.jingcsb.com)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联系邮箱:xinxifankuui@163.com

热文推荐

首页 | 新闻 | 财经 | 房产 | 娱乐 | 旅游 | 时尚 | 生活 | 科技 | 健康 | 汽车 | 教育 | 今日北京 | 电子报

Copyright © 2008-2016 备案号:京ICP备09109218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90845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20080118
关于同意京财时报设立互联网站并提供新闻信息服务的批复

友情链接: 大粤日报 时尚周刊 京晨晚报 投资观察界 新讯网 西北商报网 万亿财富网 中国投资界 新尧网 中国证券期货 广东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