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财时报

平安银行零售净利润“狂飙”近七成,上市银行2017年业绩触底与探底分化

http://www.jingcsb.com/ 来源:第一财经APP 发布时间:2018-03-14 22:00:53

城商行、农商行也出现此类情况。业绩预报显示,江苏银行2017年营收同比增长7.58%,营业利润增长1.68%,净利润增长11.91%,不良贷款率为1.41%同比下降0.02个百分点。而在2016年,该行营收同比增长则为11.81%,净利润同比增长11.72%,不良率1.43%。除了营收之外,净利润、不良率都出现反弹迹象。

杭州银行、宁波银行的部分盈利指标也有好转。2016年,宁波银行营收、营业利润同比增长6.91%、5.47%,虽然明显低于上年的21.16%、20.4%,但净利润同比增长19.51%,高于上年的19.12%;不良率0.82%,同比也下降了0.09个百分点。

同2016年相比,杭州银行去年的营收同比增长2.8%,比上年的10.71%下降7.99个百分点,但营业利润、净利润同比增长5.57 %、13.33 %,比上年高出0.61个、4.79个百分点;不良率1.59%,同比下降了0.03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部分上市农商行的资产质量、利润指标,也出现了触底信号。业绩预报显示,江阴银行2017年营收、营业利润增长1.46%、-3.19%,净利润增长4.11%;不良率为2.39%,下降0.02个百分点。而在2016年,该行营收、净利润分别下降1.39%、4.49%,不良率2.41%,上升0.24个百分点。

而张家港行的2017年营收虽然下滑了0.66%,但营业利润同比增长5.9%,净利润同比增加10.74%,增速比上年的2.45%提升8.29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1.79%,比年初下降0.17 个百分点。

部分银行“触底”,另一部分银行却在探底。

根据公开披露数据,浦发银行2017年营收1686.19亿元,同比增长4.87%;利润总额701.74亿元,同比增长0.74%;净利润542.4亿元,同比增长2.15%。不良贷款率2.14%,较上年末上升0.25个百分点,成为目前已披露业绩数据中不良率唯一出现上升的银行。而在2016年,该行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72%,净利润增长4.93%,不良率1.89%,明显优于2017年的业绩表现。

此外,中信银行去年的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在2016年的基础上继续下行。根据业绩预报,去年该行营收1567.17亿元,比上年增长1.91%;营业利润同比下降4.12%;利润总额522.76亿元,比上年下降4.27%;净利润425.66亿元,比上年增长2.25%。

而在上年,中信银行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96%,营业利润同比也只微降0.01%。不过,中信银行2017年的净利润增速,比2016年的1.14%提高了1.11个百分点,不良率1.68%,也下降了0.01个百分点。

城商行中,上海银行、南京银行营收、营业利润下滑明显。2017年,上海银行营收、营业利润同比分别下降3.72%、1.37%,净利润同比增长7.13%。上一年,该行营收、营业利润则同比增长3.77%、1.85%,净利润增长10.04%。此外,南京银行去年营收同比下降6.74%,营业利润同比增长13.18%,净利润同比增长17.01%,而在2016年,该行营收、营业利润则同比分别增长16.6%、17.07%,净利润同比增长18.01%。

多数银行资产收益率持续下滑

尽管部分银行营收、营业利润、净利润、资产质量等指标全面触底回升,但这种局面能否持续并成为常态,仍然有待时间检验。

作为最为重要的盈利能力指标之一,部分银行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连续多年下降之后开始回升。数据显示,2017年,招商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三家银行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6.54%、16.94%、19.02%,同比分别提高0.27个、0.69个、1.28个百分点。

但大多数银行仍在持续下降。其中,农行去年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减少0.57个百分点,为14.57%。中信银行为11.67%,同比下降0.91个百分点;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分别为14.44%、15.39%,同比分别下降1.89个 、1.91个百分点。而上海、江苏、杭州三家城商行,则分别为12.63%、13.72%、11.35%;同比分别下降1.72个、0.75个、0.48个百分点。

资产质量方面,除了浦发银行之外,其他已披露2017年业绩数据的上市银行,不良率基本全部下降。其中,平安银行截至去年底的不良贷款余额为290亿元,不良率1.7%,同比下降0.04个百分点。上海银行、江苏银行也下降 了0.02个百分点,南京银行则下降了0.01个百分点。

资产质量转好趋势能否持续,仍然面临考验。今年3月初,银监会已经表示,银行资产质量潜在风险依然存在,特别是结构、周期、体制等因素造成的不良资产风险,依然会持续暴露一段时间。此前,多家银行因不良贷款违规出表、隐匿不良贷款而受到处罚。在现有监管环境下,不良贷款必将真实回归,也将考验银行的资产质量真实状况。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京财时报(www.jingcsb.com)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联系邮箱:xinxifankuui@163.com

热文推荐

首页 | 新闻 | 财经 | 房产 | 娱乐 | 旅游 | 时尚 | 生活 | 科技 | 健康 | 汽车 | 教育 | 今日北京 | 电子报

Copyright © 2008-2016 备案号:京ICP备09109218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90845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20080118
关于同意京财时报设立互联网站并提供新闻信息服务的批复

友情链接: 大粤日报 时尚周刊 京晨晚报 投资观察界 新讯网 西北商报网 万亿财富网 中国投资界 新尧网 中国证券期货 广东晨报